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

张艺谋:四个开闭幕式 都有全新艺术语言


闭幕式上文艺表演《寄往未来》,身着白衣的空中邮递员在鸟巢巨大的碗边上下翻飞。新华社发
【来源:南方都市报】
  闭幕式整个晚上都在“写”这封信。无论唱歌、跳舞,都围绕这一主轴进行。
  ———北京残奥会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钢
  北京残奥会闭幕式前,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,开闭幕式副总导演、北京残奥会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钢分别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。张艺谋骄傲地表示,这四个开闭幕式在奥林匹克历史上创造了新的“艺术语言”。
  记者: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为何选择《给未来的信》作为整个节目的名称?
  张继钢:闭幕式整个晚上都在“写”这封信。无论唱歌、跳舞,都围绕这一主轴进行。书写残健同行、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,以此表现出向着最美好的梦想奔跑,永不放弃的主题。在《给未来的信》中,向全世界残疾人朋友们送去中国人民最诚挚的祝福:自强不息,收获幸福。
  记者:奥运会开幕式选择了画卷,闭幕式选择了记忆之树,残奥会开幕式选择了白玉盘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,残奥会闭幕式的主要载体是什么?
  张继钢:具体的载体就是“明信片”,大型的纪实性艺术行为。这个创意附载了实际的内容,写给当世的纪念,一种寄托,一种祝福,给明天、给未来。
  记者:除了“信”,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里还有哪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内容?
  张艺谋:这样的细节有很多,如鸟巢上空将有60多万片“红叶”飘落,营造“红叶漫天”的情境,体现了人、生命、自然和谐共生的含义。此外,中秋刚过,闭幕式上出现一轮“明月”,体现离情相思。
  记者:历届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总是力求推陈出新,创造历史,你个人认为北京奥运会、残奥会开闭幕式有哪些画面可以载入历史?
  张艺谋:创作永无止境,我们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“艺术语言”。比如,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“大脚印”、倒计时“击缶”,奥运会闭幕式上的“记忆之树”,残奥会开幕式的“白玉盘”,都是我们独有的“艺术语言”。两个火炬点燃环节也很有创意,这些都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原创。

没有评论: